稳舵勇立潮头--记晋西集团王少峰职工创新工作室
“某产品壳体内外整体电镀装置”等10多个项目获国防、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提高某产品阳极氧化一次投产合格率”等4个项目获兵器集团QC成果一等奖,“达克罗表面处理技术及应用前景”等多篇论文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这是晋西集团王少峰职工创新工作室近年来交出来的成绩单。
2021年,王少峰职工创新工作室被山西省总工会命名为“山西省职工创新工作室”,工作中,工作室成员把激情与干劲、技术与经验不断融入岗位实践,在“小舞台”上发挥了“大作用”。
合力解难题
王少峰职工创新工作室现有成员17人,其中研高工2人,高级技师4人,技师4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学员5人,是一支成员专兼结合、经验丰富的团队。“工作室成立后,凡是生产上的技术难题,大家一起在会上讨论研究,直至形成可行性方案。”工作室负责人王少峰说。
“此前分厂一直采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镀锌工艺,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及环保方面都不符合当前的生产需求,尤其是该工艺的性能滞后性特点,严重影响了产品稳定性。”王少峰介绍道。为了确保产品交付后不出现防腐性能方面的质量问题,工作室致力于积极开发绿色环保电镀工艺,综合考虑镀锌原料的各方面性能条件,力争做出最优选择。这是一项漫长而又繁琐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大家采集数据、调研研究,锱铢必较,不放过可能造成纰漏的任何细节。2021年,工作室成员利用实验器材、化验试剂展开了模拟实验,不断调整操作手法、过程控制、槽液维护、电流密度、温度等细节,经过实验验证后,顺利通过了军代表、专家新工艺鉴定会,允许进行小批量产品应用。
一个人是一点火花,一个团队就是一团火,只有众人拾柴火焰才能高。工作室特别注重为全员创新创造条件,制定了《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鼓励职工结合岗位实际提合理化建议,每月由工作室进行讨论、立项、实施,对于评选出的合理化建议给予职工奖励,激发了职工立足岗位思考分析的积极性。
聚力创效益
“一直都有创新的想法,但没有一个让大家发挥‘奇思妙想’施展才艺的平台,很多想法也就搁浅了,”工作室成员李小静说,“工作室改变以往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的创新模式,发挥了团队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力量。”
由于分厂生产工序的特殊性,产品表面处理时,需要用工装进行装夹,然后浸入槽液通电处理,要求工装设计合理可靠,否则产品极易掉落槽中、或者发生电击,造成产品报废。例如某产品零件,之前采用短棍撑夹结构,合格率较低。工作室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优化改进为U型三点撑夹结构,将线接触改为点接触,不仅降低了工装与产品的接触面积,避免电击发生,而且提升了装夹稳定性,降低了产品掉落风险,有效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安全性。
此外,由于分厂表面处理排出的废水污泥必须由指定的、具备环保资质的单位进行收集、焚烧,费用每年高达近百万元。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金,2022年,工作室将重点研究污泥减量化项目,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减少三废排出,实现节能降耗,力争将此项费用缩至20万元。
精心育人才
“工作室除了解决技术难题之外,另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培养人才。”在王少峰来看来,一支优秀的质量技术队伍若想实现良性发展,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较强的工程师类型人员,二是包含技工、高级技师的实操型人员,而如何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这是工作室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着力之处。
为进一步丰富职工培训形式,工作室推行机电大讲堂、技术分享会、换岗交流等机制,团队成员秉持匠心,持续提升工作技能,并以“个别带动、小组互动、全体联动”的形式开展传帮带活动,打造专业化团队,为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技术交流的平台,实现“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 “真的很庆幸自己能加入到这个团队中,自己成长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干货’。”成员郝东东说道。2018年入职的他,已是表面处理分厂后勤车间副主任,并多次获得公司“先进生产者”称号。同时,工作室还有像刘亚萍、胡浩勇这样把工作干到极致的高级技师,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关注细节,不留瑕疵”。
在谈及工作室成员能力提升及发展时,王少峰提及最多的便是“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为此,工作室致力于通过金字塔式辐射,带动起每位成员的上进心、拼搏心,培养出能够独当一面的“行家能手”。面对近年来员工的新老交替愈加频繁,工作室也在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相信这里的沃土将会结出更多硕果。
职工创新工作室是科技创新的摇篮、是攻坚克难的先锋,更是人才培养的园地。王少峰职工创新工作室将继续以勇往直前的精神,致力于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形成“想创新,要创新,拼命创新”的良好氛围,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通讯员 晋西工业集团 苏丽霞)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