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房产 正文

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上海临港新片区有哪些优势?

作者:小编 时间:2019-08-26

上周刚揭牌的临港新片区虽然还未迎来具体相关细则,不过从产业布局和要素集聚上一刻也没停歇。

先是23日迎来了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开园,又在24日下午召开了2019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新闻通气会,10月末将有60多位世界顶尖科学家齐聚临港。

作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临港新片区不仅要打造更具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更是进一步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权衡对第一财经表示,创新一定是要在开放环境下推动,绝对不是关起门来自己搞创新,每个城市都是全球创新网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硅谷的人才也不一定都来自美国,而是提供了一个便利平台 ,用体制机制将全球人才吸引过来。未来临港可以考虑集聚全球顶尖人才,让要素自由地流动和配置。”

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上海临港新片区有哪些优势?(图1)

全球创新体系重要节点

在全球科创新版图正在不断重塑的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更强调交流与合作。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区域创新力一直是衡量创新活动的重要指标。而从地里位置来看,位于上海东南部的临港处于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处,不仅有浦东机场、洋山港等交通通道,更是上海连接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不难发现,在长三角区域的科技协同中,临港早已开始布局。

去年11月发布的《上海市临港地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行动方案》就指出,临港将按照“1+2+5+7”的框架来推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包括打造以临港—张江为主轴的南北科技创新走廊,和以东部沿海城市为主轴的长三角沿海创新带等。

临港也先后在浙江海宁、江苏大丰和盐城建设了合作园区,而且在青浦、金山等区域建设区域科创中心。它与上海松江区联手打造的临港松江科技城,已经成为贯穿三省一市的G60科创走廊建设的桥头堡。

相比对国内的辐射和带动,临港在融入全球科技体系中更有重要意义。比如这次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就针对科技创新主体——人才给出多项惠及:优化新片区人才直接落户政策,对外国人出入境和工作便利措施等,进一步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对第一财经表示,这次新片区在人才自由流动方面,不管是对外国人的从业限制,境外从业经历都有很大突破。“比如允许境外人员在新片区申请参加我国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这在以前是需要中国公民才能报考的。”

在上海打造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也在持续打造全体系的人才政策。先后出台“人才20条”、“人才30条”、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积极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试点工作,完善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数量为21.5万,占全国的23.7%,居全国首位。

权衡在25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临港特殊经济功能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把全球顶尖的人才、 科学家,创新要素集聚到上海来。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比如以色列 、 芬兰、美国的创新,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创造各种便利条件把全球顶尖人才聚集到一起 ,形成思想碰撞,这种创新的集聚平台不管在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都会有聚能的作用 。而产业化也对临港有特殊意义,临港对内面向长三角,可以对国内巨大辐射,还可以借力平台集聚全球顶尖创新要素。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就表示,上海有着全国最好乃至全球领先的科创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聚才引智。

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上海临港新片区有哪些优势?(图2)

24日下午罗杰·科恩伯格对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表示,上海拥有良好的科创氛围,是因为上海既拥有交大、复旦等世界一流的大学,且提供的优惠政策,比如临港目前出台的新政,也在吸引着除上海以外全中国的人才集聚于此。此外,上海集聚了许多全球优秀的科学家,这对于上海接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十分有利。“就像美国的科技领先一个不可或缺的特质,就是吸引了美国以外的全球科学家参与到他们的科技创新中。”

全链条的智造之港

2018年浦东新区宣布推进张江—临港“双区联动”,在打造浦东“南北科技创新走廊”中给了张江和临港各自的定位。

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张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突出;而临港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承载区和开放创新先行试验区,将打造成为 “国际智造城”和“滨海未来城”。

从产业布局来看,新片区要重点打造四大开放型产业体系——前沿科技产业、新型国际贸易、高能级航运服务、跨境金融服务。可以发现,目前在临港,“以科技创新+高端产业”为驱动的智能制造已诞生了诸多成果。

中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飞机发动机、世界最先进的JU2000E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全国首根300毫米硅晶棒、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升式钻井平台......

临港的物理空间也能更好地承接科技创新成果最后一公里的转化。为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发明到落地转化之间无缝连接,临港着力打造五大功能型平台助力智能制造,预计2020年初步形成框架。

比如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就有上海交大的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的“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技术创新平台就有新松机器人牵头的“工业4.0综合研究院”。数据信息平台,将依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移动IDC数据中心,建设工业云产业联盟。

而上海市经信委此前发布的《上海市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9—2021年)》,就提出要打造临港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中心。

该行动计划提出,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域定位等因素,要在上海全市形成“一核一带”智能制造发展空间布局。这也和新片区管理办法中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等产业集聚不谋而合。

上海上飞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峰对临港近几年的变化感触颇深,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公司建好刚去的时候,周边还是比较多的田地,这两年周边企业起来的速度特别快,主要集中在几个主要的新兴产业方面。

他说,新片区对他们这种装备企业又释放了三大利好。除了最有意义的人才措施,还在税收以及土地审批速度方面有帮助。“此次税收优惠力度,对企业整体以及原材料进口采购这块都会有直接福利。另外我们目前正在进行土地申请,土地审批效率的提升对生产有很大好处。”


相关推荐:

栏目分类
本网所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本网稿件,需注明来源。
Copyright © 2024 新晋报 版权所有 帮助中心 人员查询
晋ICP备2021013356号-3 晋公网安备14010802080259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书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