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寄意》诗句赏析
作者:阎锡山
把酒汾清祖,
醉卧渊谊堂。
醒来风满袖,
犹带晋花香。
《寄意》诗句赏析
阎锡山的《寄意》虽仅四句二十字,却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场景、暗藏了心绪,将个人情怀与地域印记深度交融,字句间既有文人雅趣,又藏着对故土的深沉眷恋,是一首兼具画面感与情感厚度的小诗。
一、字句解析:以“景”载“意”,细节藏情
全诗无直白抒情,却以“饮酒、醉卧、醒后”的连贯动作,串联起完整的场景与隐秘的心境,每个意象都非随意选取,而是精准服务于“寄意”的核心。
首句“把酒汾清祖”:地域符号锚定情感根基
“汾清”即“汾酒”,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物产,“祖”字既暗含对汾酒“千年佳酿”历史地位的认可,也悄然将“饮酒”这一行为与“故土根源”绑定——杯中酒不是普通的酒,而是承载着山西地域文化与个人成长记忆的“乡味”。开篇以“把酒”起笔,看似寻常的饮酒动作,因“汾清”的地域标签,瞬间染上了“怀乡”的底色,为全诗奠定了“以物思情”的基调。
次句“醉卧渊谊堂”:场景定格,暗藏松弛与归属感
“渊谊堂”是山西巡抚衙门口大街上的瑞崇隆酒坊——进门大厅悬挂着“渊谊堂”。“渊谊”二字本有“深厚情谊”之意,既可能指此处曾见证过与人的交往,也可能是他对这一空间的情感定义——这里是能让他卸下防备、获得松弛感的地方。“醉卧”并非颓废之态,而是“把酒”后自然的放松,是对“渊谊堂”所代表的“安稳感”的接纳,将个人状态与空间的情感属性融为一体。
三句“醒来风满袖”:动态转折,唤醒感官体验
“醉卧”是静态的沉浸,“醒来”则是感官的苏醒,“风满袖”以动态的“风”打破前两句的静谧——风是无形的,但“满袖”却让它变得可触可感,仿佛能让人想象到诗人醒来时,清风穿堂而过、拂过衣袖的清凉触感。这一句既是场景的自然推进(从醉到醒),也为末句的“晋花香”做了铺垫:正因为有“风”,香气才得以传递,感官体验从“触觉”(风)延伸到“嗅觉”(香),层次更显丰富。
末句“犹带晋花香”:余韵悠长,点破“寄意”核心
“晋花”即山西的花,是地域符号的再次强化(与首句“汾清”呼应)。“犹带”二字是全诗的“诗眼”——醉时饮的是山西酒,醒后衣袖间还留着山西花的香气,无论“醉”与“醒”,个人始终被“山西”的印记包裹。这并非单纯的“花香”,而是将故土的“味”(酒)与“香”(花)融入生活细节,暗喻“故土情怀早已深入骨髓”,即便只是日常的饮酒、醉卧,也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二、情感脉络:从“形骸放松”到“精神归依”
全诗以“行为”为线索,暗藏着一条清晰的情感递进线:
1. 起:借酒寄情(把酒汾清)——以家乡酒为媒介,开启对故土的情感联结;
2. 承:因境安心(醉卧渊谊堂)——在熟悉的空间中放下拘谨,获得精神的松弛;
3. 转:感官苏醒(醒来风满袖)——从沉浸状态中醒来,感官被自然唤醒;
4. 合:情归故土(犹带晋花香)——以“晋花香”收束,将所有感官体验落回到“故土”这一核心,点明“寄意”的本质:对山西的深切眷恋与精神归依。
没有豪言壮语,也无悲戚之词,仅通过“酒、堂、风、花”四个日常意象,便将个人与故土的情感羁绊写得细腻而深刻——这份“意”,是对家乡物产的偏爱,是对熟悉空间的依赖,更是深入骨髓的故土情结。
三、风格特色:质朴中见深致,地域中藏个性
阎锡山的诗歌多带“晋地印记”,这首《寄意》尤为典型:
语言质朴,无雕琢感:“把酒”“醉卧”“醒来”“犹带”均是口语化的表达,如同日常叙事,却因意象的精准选择(汾清、晋花、渊谊堂),让“质朴”中透着“深致”,避免了浅白直白;
地域鲜明,个性突出:全诗未提“山西”二字,却通过“汾清”“晋花”等专属符号,将地域属性拉满,既体现了他对家乡的认同,也暗含了其“根植山西”的人生底色,让诗歌既有文人诗的雅趣,又有个人经历的独特性。
综上,《寄意》是一首“以小见大”的佳作:以日常场景为壳,以地域意象为核,将个人对故土的眷恋藏于字句之间,读来清淡自然,细品却余味悠长。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