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教 > 教育 正文

谢克明: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

作者:wq 时间:2022-05-09

时光匆匆,岁月悠悠。回忆从复习准备考研、录取后读研到毕业后留校任教,再到光荣退休,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从脑海中掠过。一个当初风华正茂的34岁青年,如今已是一个74岁的老者了。研究生入学40年聚会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写一篇纪念文章,写些什么好呢?思来想去还是写写读研那段珍贵和难忘的、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吧。

为什么要考研?说实话,对于文革后首次恢复招收研究生的机会我不想错过,总想试一试。因为6年的清华大学生活有一半多是经历四清、文革和后期的复课闹革命,除了公共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外,专业课和其它教学环节都差得很多。1968年毕业后,我分配到辽宁,先后在水电部第一工程局和抚顺市石油化工局工作了10年,深感自己的知识不足,要补的东西很多,萌生了返校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加之那时想调回太原,而考研就是一个机会。我本科读的是自动控制,太原工学院当时不招自动控制专业的研究生,我就选了最相近的电工基础专业,这样复习工作量最小,火力集中,容易命中。那时,白天在设计室画图,晚上就在设计室复习到深夜。从拿到研究生准考证的那一时刻,我就憧憬着读研究生的景象,虽然还不知道能不能考上。天随人愿,我被录取了!从此读研改变了我40年的人生道路,我从一个助理工程师转身变成一名大龄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实现了我儿时的梦想。

印象同窗,印象导师

我们班43名同学,来自全国各地,但大多数与山西或太原工学院有些瓜葛相连。比如,一批人大学是从太原工学院毕业的,一批人是省外大学毕业但家是山西的,还有在外地工作但家人在太原的等等,当然也有慕名太原工学院某知名学科或著名教授而来的。记得我们这个班先后从太原五中毕业的有孙彦平、贾莲凤、谢克昌、张如浩、霍忠林、熊光煜、程明琦、赵沁平、胡小唐和我,其中光煜、明琦、克昌和我还是工大子弟。43名同学来自不同地方,相聚在太工读研3年,毕业后又分赴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有着卓尔不群的经历,都有许多平凡或精彩的故事。

最令我佩服和引以自豪的是我们班孕育和诞生了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赵沁平和吴锋同学。一个班出了3位院士,这在太原理工大学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放眼全国高校恐怕也是前所未有的。毕业后,同学中在国内外大学任教授的有20位之多,其中绝大部分是博士生或硕士生导师,几乎都是所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的领军人物或者是中坚力量。还有奋斗在其他领域中的同学也都是成绩斐然,功高望重。另外,从我们班还走出了蒋士良、谢克昌、赵沁平等将军级和省部级领导干部。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上天的眷顾吗?不是。这是因为我们这些人都是文革前后毕业的学生,经历过动乱时期的种种磨难,深知知识的重要,有着强烈的返校进一步深造的愿望,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学习动力。同时,母校太原工学院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春华秋实和沧海桑田,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还有许多殚精竭虑、用心血给我们解惑释疑的老师。这就是我们这届研究生毕业后能脚踏实地、无私奉献,追求人生的价值所在。

怀念我的导师董季蘭教授,先生早年毕业于北大工学院,30岁出头就聘为教授,一直致力于电机研究。先生先后招了三届9个研究生。时隔多年,先生的音容笑貌、娴熟的数学功底、略带唐山口音的侃侃而谈和亲临工地指导试验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先生给我们讲授《电磁场》,先生的数学功底好生了得,他编撰出版的《实用数学公式手册》包括初等数学、高等数学等数学公式和方法1600余条,微积分公式1700余条,很有工程实用价值。我的硕士论文《交流自励磁感应发电机两头发电及其在风力发电中的应用》,得益于先生的精心指导,我发表的第1篇学术论文,先生一字一句地修改,连标点符号也斟酌不已。先生的这种严谨治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匪浅,乃至后来我对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也是这样要求的。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当时的系主任熊大慰教授,他给我们讲授《科技文献检索》,教给我们如何查阅科技文献和资料,对我完成硕士论文有很大帮助。

王克贤、霍忠林、石生和我是董季蘭教授的第一届研究生。我们4人虽毕业不同的学校,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但到了一起,学习上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讨论起来也会争论不休,直至弄懂为止。克贤记忆非凡,口才好,没有当老师是一大遗憾。他后来当某军工厂军代表,工作一丝不苟,军阶至大校。石生是我们4人中年龄最小的,头脑聪慧,朴实爽直,毕业后在太原高等电力专科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6年我任太原高等电力专科学校校长时,他是教务处长,业务精湛,擅长教学管理。后来做到教授,副校长。忠林朴实无华,不善言辞,动手能力强,毕业后在晋中电力公司从事技术工作。

记得我们的专业课程是按系别设置的,电机系研78的学生除了我们4位外,还有林文元(入学后被教育部选派去德国留学)、阎有朋、高德立、熊光煜、张如浩,我们一起听课,一起讨论,争论不已,相得益彰。给我们授课的有熊大慰、董季蘭、吉三成、王璋和赵庆生老师,这些老师都是当年学校教师中的翘楚,虽讲课各有特色,但共同之处是学识广博深厚, 治学严谨认真,他们一直是我从教生涯中的楷模和榜样。

在这个班里,我有幸和3位同学又结同窗之谊。第一位孙彦平,他是我的小学同学,品学兼优,擅长文艺和板报,是我崇拜的对象。他从辽宁某化工厂考回母校,是化工系的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做到教授、博导,理工大学副校长。第二位贾莲凤,她是我高中同班同学,当学习委员,学习拔尖,乐于助人,高中一直是我暗暗的竞争对手。莲凤是机械系的研究生,毕业后先留校任教,后又调到山西大学,教学科研成果颇丰,做到教授、硕导,山西大学科研处长。第三位李元宗,他是我清华大学同系不同专业的同学,我读自动化专业,他读汽车拖拉机专业,元宗数学功底超人,据说他考入清华就被批准免修数学科目,令我惊叹不止。元宗长我几岁,为人忠厚,一副兄长的样子,难怪大家选他做研究生班长。元宗也是机械系的研究生,擅长研究机器人,毕业后留校任教,成果累累,做到教授、博导、理工大学校办主任。

熊光煜、克昌和我是儿时的玩伴,同住在老一楼三单元,邻居几十年,没想到又到了一个班,毕业后又都留校任教。光煜资质聪颖,言语诙谐,一件普通的事情由他讲出,便是一个绘声绘色的故事。我和光煜留校时同在电机系,后来我分到信息工程学院,他分到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因办公室同在电机馆,便经常相互拜访谈天说地、回忆往事。光煜从事直线电机研究,成果斐然,做到教授、博导,先后任科研处长和教务处长。

王华奎是信息系的研究生,毕业后在海军电子工程学院任教,后来调回母校和我同在信息工程学院。华奎敏而好学,讲课一把好手,我们一起在实验室工作,一起讨论教学计划,一起为申请博士点而奔波。他做到教授、博导,担任信息工程系主任,是学校里较早评上的山西省教学名师之一。

我们班有陈乃士和刘温夫妻同班,也有我和克昌兄弟同窗。克昌兄弟聪明睿智,思维敏锐,业务精湛,科研成果丰厚,以至于他2003年校庆祝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记得在学校庆祝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会上,我作为研究生同学和家人的代表致辞祝贺。他过人的组织能力充分体现在我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工作中,作为校长他带领全校师生奋斗,使我校率先位列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在这期间,我们这届研究生留校的同学,如段德荣、李元宗、蔡中民(已故)、赵宗淦、孙彦平、李进宝、谢克明、王华奎、熊光煜、王胜坤、程明琦、梁则智等都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工作中的主力军,是理工大学中层管理干部中的佼佼者,也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

成长

记得1981年撰写硕士毕业论文时,还不兴用计算机撰写和打印论文,我使用蓝印纸(以前财务人员多用)在玻璃板上复写,一次可复写7张。一次我2岁女儿趁我去厨房的时候,在我写好的几页上乱画,结果我还得重新誊写。37年过去了,淘气的小女儿如今已是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了。硕士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主席是华中工学院的周克定教授,也是我的硕士论文评阅人之一。那时的条件远不如现在,没有PPT,也没有投影仪,只能是自己把答辩提纲、实验曲线和分析结论画成挂图答辩。尽管答辩前已充分准备,但初次答辩还是有些紧张,不过答辩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和大多数留校同学出国留学一样,我先后去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圣荷西州立大学和德国汉诺威大学做访问学者,收获颇丰。特别是圣荷西州立大学的T.Y.Lin教授对我帮助很大,他引导我进入粗糙集和粒计算领域,以至于后来我和我的学生们把粗糙集和粒计算应用于知识工程和智能控制领域。

我感谢我的妻子赵玉兰教授,她是天津大学化工系68届的毕业生,我们当时都在抚顺市工作,她为了给我创造条件考研,除了上班,还承担了所有家务和照顾儿子(一年级小学生),放弃了自己考研的愿望,成为我永远的内疚。我入学后次年,她调回山西矿业学院任教,在我读研及留校工作期间,她教书家务两不误,是我的贤内助。

我感谢太原工学院,感谢我的导师董季蘭教授,感谢给我们授课的各位先生,感谢指导和帮助过我的同行们,感谢太工-黄埔一期(这是同学们对我们班微信群的昵称)的学友们,母校哺育了我,先生们培养了我,研究生同学们激励着我,使我从一名助理工程师成长为一名教授、博导。这些年来,我培养了25名博士和100多名硕士,也可谓桃李满天下。我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以及多项省级科研和教学奖励,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出版了“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高校教材6部,其中《现代控制理论》为国家级精品教材,主持的“自动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课程分别被评为山西省本科和研究生精品课程。我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山西省教学名师和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我知道,我能取得这些成绩,除了自己的努力,更是因为我的身后有母校太原工学院,有太工-黄埔一期的学友们。

读研三年,之所以珍贵,之所以难忘,正因为那时的我们都处于而立或不惑之年,经过10年工作的历练,已经形成影响我们一生的价值、知识、品格和如是种种,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故事,都跟三年学涯息息相关。40年对母校的回馈,我们有发自内心的浓浓真情,更有毕业后为祖国所做的有意义的奉献。

衷心祝福母校!衷心祝福78级研究生班的学友们!


作者简介:

谢克明,山西五台人。

1944年4月出生。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

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热工量测及自动控制专业(1962-1968),毕业后,先后在水电部第一工程局(1968-1972)和抚顺市石油化工局(1972-1978)从事技术工作。

研究生就读于太原工学院电机专业(1978-1981),1981年获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控制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10年8月退休。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山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160余篇。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主编出版了“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高校教材6部,其中《现代控制理论》为国家级精品教材。先后在美国San Jose University(1995-1996)和德国Hanover University(2002-2003)作访问教授。曾兼任第一、二届教育部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山西省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等。

本网所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本网稿件,需注明来源。
Copyright © 2024 新晋报 版权所有 帮助中心 人员查询
晋ICP备2021013356号-3 晋公网安备14010802080259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书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书
Top